首页 财经 > 正文

当前消息!基金掀起自购潮,分析师提醒:要关注这个问题

基金及券商资管掀起的自购潮,成为了近日市场关注的热点。


(相关资料图)

10月19日,招商证券资管、兴证证券资管、中融基金、瑞达基金、永赢基金均宣布进行不同规模的自购。结合10月17日、18日两天合计21家公私募及券商资管机构自购的16.8亿,过去3天,这些公私募及券商资管机构们合计自购18.10亿。

这一数据超过了今年年初1月份,公私募及券商资管机构的自购规模。今年1月26日-28日三天,22家公募基金公告自购,规模超14亿元。

对于自购理由,基金管理人公告中给出的理由大多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与广大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

基金公司这一动作,为市场带来了积极预期。不过,个人投资者如果受此信息鼓舞,从而想要做出买基决策时,券商分析师提醒,仍应以关注基金本身和自己的风险偏好为主。

公募自购是筑底信号之一,但买基仍需回归基金本身

毋庸置疑,当市场下跌到一定幅度或者持续一段时间后,公募基金开启自购潮,往往是市场筑底的信号之一。

华西证券举例称,2014年6-8月,公募基金大额净申购,9月A股市场回暖;2020年2-4月,公募基金大额净申购,4月A股市场回暖。

此外,今年1月末公募基金纷纷宣布自购后,4月底A股市场开始触底反弹。

华西证券称,公募基金自购将向A股注入增量资金,另一方面,基金大规模自购也显示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不过,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自购规模放量尚不完全等同于买入信号。例如在上述时期,公募基金们纷纷宣布自购后,基金公司的买入需要一段时间,而市场的反弹上涨亦有所延迟。

此外,财信证券称,从具体产品公告和基金公司官方渠道公开宣传信息可以发现,年初至今基金经理自购、加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形式多以定投为主、金额不一,部分基金经理明确了定投期限。基金经理自购、加购行为利于形成持有人利益共同体,对基金经理有约束、激励的双重作用。

财信证券认为,对一般投资者和具体产品而言,相对于基金公司自购,基金经理的自购可以更乐观地看待。

而个人投资者如果想要以是否自购,来影响自己购买(或跟买)基金的决策时,财信证券认为,仍有两点需要注意:1)需要观察基金经理自购、加购的力度(金额绝对值、相对比例、自购频率和期限等);2)基金品种本身是否适配投资者风险等级以及持有偏好、风险收益预期,单一因素不足以作为选择条件。

权益基金是自购主力

此前,财信证券统计了2018年-2021年初基金公司自购的数据情况,并称公募自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基金公司自购产品多为旗下新发基金,存续基金自购少;2)是否为自购品种与基金业绩表现无直接关系,投资者购买基金应更多回归到基金本身,而非是否自购;3)自购产品结构方面,混合型主动品种的自购规模占比自2020H2以来显著提升并保持相对稳定,固收+类品种的自购规模占比提升;4)中期来看,主动权益品种自购比例不一定提升,主要系主动权益新基金发行数量及募资规模整体提升,自购必要性降低。

财信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今全市场基金公司自购金额超63.72亿,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约20.4%、混合型基金占比约35.6%。(数据截至2022年10月14日)

在近日的公募及券商资管的自购潮中,权益类基金是被自购的“主力”,共有21家机构明确表示自购权益类基金。

具体来说,公告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的有: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华泰证券资管、工银瑞信、招商基金、博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瑞达基金;此外,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中泰证券资管、华安基金、嘉实基金、中欧基金、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银华基金、中融基金、永赢基金等公告自购旗下偏股混合基金。

标签: 基金公司 基金经理 券商资管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