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调查 > 正文

山西沁源:“三晋生态第一县”花坡草原入选红色草原名录

沁源有“三晋生态第一县”的美誉,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55.23%,林木绿化率达70.77%。在这片绿色海洋中还有着鲜为人知的红色传承。在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一批12处“红色草原”名录中,山西沁源花坡草原成功入选。这片红色热土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被揭开。

花坡是山西太岳山的主峰之一,位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部,海拔1800—2500米以上,最高处海拔2523米。山顶呈馒头状,坡度平缓无崖,林木稀少,天然草地面积4万亩,多为猪牙蓼、苔草草甸和披针苔草、地榆草甸,是典型的亚高山草甸景观。

沁源花坡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承。早在1926年,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1930年建立党的早期组织,1937年10月山西新军驻扎沁县后即开始在沁源县开展活动。1940年冬,日军对太岳区进行报复性的“三光”政策大扫荡,11月26日,绵上村民兵药炎明正在场上打场,突然发现有日军进村,他手提剌戈就往山里跑。在一个坡上,药炎明扭头看见一个端着枪的日军正低头爬坡,他举起剌戈猛地向那个日本兵头上砸去,把这个端枪的日本兵一下打死,他下坡收了日本兵的枪,还把另一个追上来的日本兵也打了一枪。药炎明英勇杀敌的事迹,激励和振奋了全区人民抗击日寇的斗争信心,成为太岳区人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1940年1月至1941年9月1日,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属太岳行署在沁源县相继成立,从此,沁源县成为太岳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阎寨村被当时称为太岳区的“小延安”。

1941年,绵上县游击队、绵上县青年复仇大队、决一旅、洪赵支队,在古寨、黑虎山、王陶、王和等地对出驻点抢粮的日伪军和“扫荡”日军进行伏击、夜袭,打死打伤日军100余人,俘虏日军士兵渡边正义,活捉并枪决了汉奸吴勇智,策反警备队30余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锻炼了绵上县军民的对敌斗争本领。

从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8日日军撤走,绵上县军民在反维持、反“扫荡”、除奸反特、偷袭伏击日军等对敌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涌现出吴清化、药炎民、卫瑛、杨七则、王金柱等革命烈士和英雄劳模28位,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光辉篇章。沁源军民在太岳区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展开了历时二年半的围困日寇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被延安《解放日报》盛赞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的模范典型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英勇的沁源人民又将满腔热血注入到了祖国的绿化事业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沁源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始终以保护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厚植生态底色,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沁源花坡这块华北绿色明珠,2021年沁源县成功申请了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资金560万元,分2期对花坡草原公园范围内进行7000亩的生态修复。该项目对风电建设、牛羊放牧和工程施工造成的草地退化区域分区修复,实施了3000亩自然封育修复、4000亩人工促进修复。该项目还设立标志性标识3座,设置围栏8000米,安装宣传标牌3组、道旗20组、科普标牌20个、禁止放牧警示牌5个。通过覆土补播、覆网补播、围栏隔挡、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生长量。同时,沁源县在编制西部旅游发展规划中,将花坡草原作为重点开发利用区域,把圪旋头战斗遗址和北沟红色交通站两处列为重点红色景点打造项目。今年,沁源县将对公园范围以外的王陶镇花坡村东南部的5000亩亚高山草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今后逐年继续连片实施亚高山草地生态修复治理,对花坡亚高山草地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地修复、复壮和保护,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

随着花坡红色草原的申报成功和积极有效的保护建设,花坡草原将在弘扬太岳老区革命文化、推动沁源生态保护、以绿色发展促进红色资源传承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山西沁源 三晋生态第一县 花坡草原入选 红色草原名录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