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调查 > 正文

如何理解双循环?如何开启内循环?

近日,由行动教育和行动教育全球校友会发起主办、以“升维”为主题的第4届企业家校长节在上海举办,近2000位企业家现场与会学习,近10万名企业家线上直播同步学习。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在会上详解后疫情时代企业升维战略。在他看来,“双循环”格局下,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企业要走出去,要把企业放到欧洲、美国去,从而顺应和适应全球化格局的新变化。

在品牌上下功夫

数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双循环?如何开启内循环?在“双循环”格局下,企业该怎么做?

“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走的就是一条国内国际双循环道路。‘大进大出’的进出口战略适应了当时的发展,使我国外汇结余最多时超过4万亿美元,这样一个战略带动了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宋志平认为。

在他看来,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提升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让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能够把产品卖出去,以此来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二是要吸引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用中国的大市场来吸引国际投资和技术。“进博会也好,北京服贸会也好,我们都是敞开胸怀的。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是开放型的做法”他说。

不过,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确实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宋志平对此分析称,一方面要提高消费水平,通过进行分配改革,让更多消费者能有高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厂家、企业,要提高制造水平和服务水平,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不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现在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华为。所以大家要在品牌上下功夫。”宋志平表示,“就质量而言,我们做得其实不错。给外国公司代工,做好产品,贴上牌子,身价倍增。也就是说,我们的做工是没有问题的,缺的是设计和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现在的结构调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结构调整遇到困难既有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带来的,也有疫情原因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困难,同时还有结构调整给自身带来的压力。不管怎样,我国的产业还是要升级,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是历史性任务。各个企业都要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宋志平强调,今天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企业的质量和效益,甚至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让企业要做得更精一些,要多在“好”字上下功夫。

需要企业走出去

我国现在要扩大内需,要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主体,这是历史的必然。以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是不要“双循环”,宋志平特别强调,中国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战略不会放弃,只是要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国际化区域化趋势下,需要我国企业走出去。

智能化应用正在悄悄改变着一切,工厂不再迁移了,用工人数也少了,中国制造业正进入一个智能化生产时代。宋志平讲述了两个实地调研的案例:

今年年初,宋志平走进深圳的工业富联考察。过去,这家工厂是代工厂,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车间需要380人;现在,它已经有8个“熄灯工厂”,一个车间只需要30人,三班倒,完全智能化生产。由于智能化应用,企业可以减少用工人数来对冲单体成本升高。

最近,宋志平又到江西的江中制药考察。该企业的智能化早在2012年就开始实施了,传统“智能化”生产都有中央控制室,有很多电脑操作人员,现在连中央控制室都没有了,做中药的所有工序都是智能化、无人化。

“我们一方面不能放弃制造业中心地位,而且还要不断巩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国、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趋势不会改变,今后的国际化会慢慢形成区域化的格局。”宋志平表示,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走出去,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要把企业放到欧洲、美国去,从而顺应和适应全球化格局的新变化。欧洲需要我们的产品,但关税又居高不下,个别产品征收的关税高达96%。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考虑把企业放在那里。“从GDP到GNP,是新的财富形态思考角度,这也是‘双循环’背景下我们应该想明白的问题。”

标签: 双循环

精彩推送